| 2014年4月12日
本想自己也总结以下,看到这篇文章总结的太好了,直接转载了
原文:http://my.oschina.net/yilian/blog/175451
1.Storm概念:
是一个分布式的、容错的实时计算系统,它被托管在GitHub上,遵循 Eclipse Public License 1.0。Storm是由BackType开发的实时处理系统,BackType现在已在Twitter麾下。GitHub上的最新版本是Storm 0.5.2,基本是用Clojure写的。
Storm为分布式实时计算提供了一组通用原语,可被用于“流处理”之中,实时处理消息并更新数据库。这是管理队列及工作者集群的另一种方式。 Storm也可被用于“连续计算”(continuous computation),对数据流做连续查询,在计算时就将结果以流的形式输出给用户。它还可被用于“分布式RPC”,以并行的方式运行昂贵的运算。
2.底层实现原理
https://github.com/mvogiatzis/first-stories-twitter/wiki/Algorithm-logic
2.1 Storm## 架构
Storm集群由一个主节点和多个工作节点组成。主节点运行了一个名为“Nimbus”的守护进程,用于分配代码、布置任务及故障检测。每个工作节点都运行了一个名为“Supervisor”的守护进程,用于监听工作,开始并终止工作进程。Nimbus和Supervisor都能快速失败,而且是无状态的,这样一来它们就变得十分健壮,两者的协调工作是由Zookeeper来完成的。ZooKeeper用于管理集群中的不同组件,ZeroMQ是内部消息系统,JZMQ是ZeroMQMQ的Java Binding。有个名为storm-deploy的子项目,可以在AWS上一键部署Storm集群.
3.概念介绍:
3.1 Storm## 术语解释
Storm的术语包括Stream、Spout、Bolt、Task、Worker、Stream Grouping和Topology。Stream是被处理的数据。Sprout是数据源。Bolt处理数据。Task是运行于Spout或Bolt中的线程。Worker是运行这些线程的进程。Stream Grouping规定了Bolt接收什么东西作为输入数据。数据可以随机分配(术语为Shuffle),或者根据字段值分配(术语为Fields),或者广播(术语为All),或者总是发给一个Task(术语为Global),也可以不关心该数据(术语为None),或者由自定义逻辑来决定(术语为Direct)。Topology是由Stream Grouping连接起来的Spout和Bolt节点网络.下面进行详细介绍:
- Topologies 用于封装一个实时计算应用程序的逻辑,类似于Hadoop的MapReduce Job
- Stream 消息流,是一个没有边界的tuple序列,这些tuples会被以一种分布式的方式并行地创建和处理
- Spouts 消息源,是消息生产者,他会从一个外部源读取数据并向topology里面面发出消息:tuple
- Bolts 消息处理者,所有的消息处理逻辑被封装在bolts里面,处理输入的数据流并产生输出的新数据流,可执行过滤,聚合,查询数据库等操作
- Task 每一个Spout和Bolt会被当作很多task在整个集群里面执行,每一个task对应到一个线程.
- Stream groupings 消息分发策略,定义一个Topology的其中一步是定义每个tuple接受什么样的流作为输入,stream grouping就是用来定义一个stream应该如果分配给Bolts们.
3.2 stream grouping## 分类
- Shuffle Grouping: 随机分组, 随机派发stream里面的tuple,保证每个bolt接收到的tuple数目相同.
- Fields Grouping:按字段分组,比如按userid来分组,具有同样userid的tuple会被分到相同的Bolts,而不同的userid则会被分配到不同的Bolts.
- All Grouping:广播发送, 对于每一个tuple,所有的Bolts都会收到.
- Global Grouping: 全局分组,这个tuple被分配到storm中的一个bolt的其中一个task.再具体一点就是分配给id值最低的那个task.
- Non Grouping: 不分组,意思是说stream不关心到底谁会收到它的tuple.目前他和Shuffle grouping是一样的效果,有点不同的是storm会把这个bolt放到这个bolt的订阅者同一个线程去执行.
- Direct Grouping: 直接分组,这是一种比较特别的分组方法,用这种分组意味着消息的发送者举鼎由消息接收者的哪个task处理这个消息.只有被声明为Direct Stream的消息流可以声明这种分组方法.而且这种消息tuple必须使用emitDirect方法来发射.消息处理者可以通过TopologyContext来或者处理它的消息的taskid (OutputCollector.emit方法也会返回taskid) 详细介绍:
3.3 Storm组件 详细介绍
Storm集群主要由一个主节点和一群工作节点(worker node)组成,通过 Zookeeper进行协调。
3.3.1 主节点:
主节点通常运行一个后台程序 —— Nimbus,用于响应分布在集群中的节点,分配任务和监测故障。这个很类似于Hadoop中的Job Tracker。
3.3.2工作节点:
工作节点同样会运行一个后台程序 —— Supervisor,用于收听工作指派并基于要求运行工作进程。每个工作节点都是topology中一个子集的实现。而Nimbus和Supervisor之间的协调则通过Zookeeper系统或者集群。
3.3.3 Zookeeper
Zookeeper是完成Supervisor和Nimbus之间协调的服务。而应用程序实现实时的逻辑则被封装进Storm中的“topology”。topology则是一组由Spouts(数据源)和Bolts(数据操作)通过Stream Groupings进行连接的图。下面对出现的术语进行更深刻的解析。
3.3.4 Spout:
简而言之,Spout从来源处读取数据并放入topology。Spout分成可靠和不可靠两种;当Storm接收失败时,可靠的Spout会对tuple(元组,数据项组成的列表)进行重发;而不可靠的Spout不会考虑接收成功与否只发射一次。而Spout中最主要的方法就是nextTuple(),该方法会发射一个新的tuple到topology,如果没有新tuple发射则会简单的返回。
3.3.5 Bolt:
Topology中所有的处理都由Bolt完成。Bolt可以完成任何事,比如:连接的过滤、聚合、访问文件/数据库、等等。Bolt从Spout中接收数据并进行处理,如果遇到复杂流的处理也可能将tuple发送给另一个Bolt进行处理。而Bolt中最重要的方法是execute(),以新的tuple作为参数接收。不管是Spout还是Bolt,如果将tuple发射成多个流,这些流都可以通过declareStream()来声明。
3.3.6Stream Groupings:
Stream Grouping定义了一个流在Bolt任务间该如何被切分。这里有Storm提供的6个Stream Grouping类型:
-
随机分组(Shuffle grouping):随机分发tuple到Bolt的任务,保证每个任务获得相等数量的tuple。
-
字段分组(Fields grouping):根据指定字段分割数据流,并分组。例如,根据“user-id”字段,相同“user-id”的元组总是分发到同一个任务,不同“user-id”的元组可能分发到不同的任务。
-
全部分组(All grouping):tuple被复制到bolt的所有任务。这种类型需要谨慎使用。
-
全局分组(Global grouping):全部流都分配到bolt的同一个任务。明确地说,是分配给ID最小的那个task。
-
无分组(None grouping):你不需要关心流是如何分组。目前,无分组等效于随机分组。但最终,Storm将把无分组的Bolts放到Bolts或Spouts订阅它们的同一线程去执行(如果可能)。
-
直接分组(Direct grouping):这是一个特别的分组类型。元组生产者决定tuple由哪个元组处理者任务接收。
当然还可以实现CustomStreamGroupimg接口来定制自己需要的分组。
IRichBolt和IRichSpout与IBolt和ISpout的不同在于多了两个接口:
declareOutputFields(OutputFieldsDeclarer declarer):声明输出字段
getComponentConfiguration() :该接口是在0.7.0引入的,用于支持组件级的配置,即允许用户针对单个Spout或Bolt进行参数配置。
实现了这两个接口后,通过调用TopologyBuilder建立起Topology。TopologyBuilder实际上是封装了StormTopology的thrift接口,也就是说Topology实际上是通过thrift定义的一个struct,TopologyBuilder将这个对象建立起来,然后nimbus实际上会运行一个thrift服务器,用于接收用户提交的结构。由于是采用thrift实现,所以用户可以用其他语言建立Topology,这样就提供了比较方便的多语言操作支持。
对于用户来说,通常需要做的就是提供自己的ISpout和IBlot实现,然后利用TopologyBuilder建立起自己需要的拓扑结构。
Storm框架会拿到用户提供这个拓扑结构及Spout和Blot对象,驱动整个处理过程。简单介绍下ISpout的那些接口的调用时机,在创建Spout对象时,会调用open函数。对象销毁时调用close(),但是框架并不保证close函数一定会被调用,因为进程可能是通过kill -9被杀死的。activate和deactivate是在spout被activate或deactivate时被调用,这两个动作是由用户从外部触发的,Strom的命令行提供两个命令activate和deactivate,允许用户activate和deactivate一个Topology,当用户执行deactivate时,对应Topology的spout会被deactivate,产生影响就是spout的nextTuple此后将不会被调用,直到用户再调用activate。Spout的核心功能是通过nextTuple实现的,用户通过该函数完成Tuple的发射。该函数会被框架周期性的调用。会有类似如下的一个循环:
While(true)
{
if(…)
spout.activate();
if(…)
sput.deactivate();
if(…)
spout.nextTupe();
}
首先这三个函数都是在一个线程中,因此不需要同步。其次,nextTuple()不能阻塞,如果没有Tuple可以发射需要立即返回,用户不能提供一个阻塞式的实现,否则可能阻塞整个后台循环。另外,后台可能会调节nextTuple()的调用频率,比如系统有一个配置参数可以控制当前被pending的Tuple最大数目,如果达到这个限制,可能就会做一些流控。
ack和fail则是两个回调函数。Spout在发射出一个tuple后,该tuple会通过acking机制被acker追踪,除了显式的fail和ack外,每个tuple有一个超时时间,如果超过这个时间还未确定该tuple的状态,那么acker会通知spout,这个tuple处理失败了,然后框架得到这个消息后,就会调用spout的fail函数,如果acker发现这个tuple处理成功了,也会通知spout,然后会调用spout的ack函数。所以通常来说用户在发射tuple时,要确保数据不丢失,都会将已经发射的tuple缓存起来,然后在ack函数中删除对应tuple,在fail函数中重发对应的tuple。
另外需要注意的一点是,Spout使用的collector是SpoutOutputCollector,Bolt使用的collector是OutputCollector。这两个虽然提供的功能类似,都是负责发送tuple的,但是由于一个是面向Spout,一个是面向Bolt的,它们的接口也略有不同。具体如下:
public interface ISpoutOutputCollector {
List<Integer> emit(String streamId, List<Object> tuple, Object messageId);
void emitDirect(int taskId, String streamId, List<Object> tuple, Object messageId);
void reportError(Throwable error);
}
Spout通过调用ISpoutOutputCollector的emit函数进行tuple的发射,当然实际上emit函数并未完成实际的发送,它主要是根据用户提供的streamId,计算出该tuple需要发送到的目标taskID。emitDirect函数,更裸一些,直接指定目标taskID。它们都只是将<tasked,tuple>组成的序列对放到一个队列中,然后会有另一个线程负责将tuple从队列中取出并发送到目标task。
public interface IOutputCollector extends IErrorReporter {
List<Integer> emit(String streamId, Collection<Tuple> anchors, List<Object> tuple);
void emitDirect(int taskId, String streamId, Collection<Tuple> anchors, List<Object> tuple);
void ack(Tuple input);
void fail(Tuple input);
}
IOutputCollector是会被Bolt调用的,与ISpoutOutputCollector功能类似。但是区别也很明显,首先我们可以看到它的emit系列函数,多了一个参数Collection<Tuple> anchors,增加这样一个anchors原因在于,对于spout来说,它产生的tuple就是root tuple,但是对于bolt来说,它是通过一个或多个输入tuple,进而产生输出tuple的,这样tuple之间是有一个父子关系的,anchors就是用于指定当前要emit的这个tuple的所有父亲,正是通过它,才建立起tuple树,如果用户给了一个空的anchors,那么这个要emit的tuple将不会被加入tuple树,也就不会被追踪,即使后面它丢失了,也不会被spout感知。
除了anchors参数外,IOutputCollector还多了ack和fail两个接口。这两个接口,与Spout的ack和fail完全不同,对于Spout来说ack和fail是提供给Spout在tuple发送成功或失败时进行处理的一个机会。而IOutputCollector的ack和fail则是向acker汇报当前tuple的处理状态的,是需要Bolt在处理完tuple后主动调用的。
5. 生命周期过程
1.在提交了一个topology之后(在nimbus所在的机器), 创建spout/bolt实例(spout/bolt在storm中统称为component)并进行序列化.
2.将序列化的component发送给所有的任务所在的机器 3.在每一个任务上反序列化component. 4.在开始执行任务之前, 先执行component的初始化方法(bolt是prepare, spout是open). component的初始化操作应该在prepare/open方法中进行, 而不是在实例化component的时候进行.
http://www.blogjava.net/killme2008/archive/2011/11/17/364112.html
6.保证处理完成
7.一些常用的操作 有相应的方法支持 无需自己实现 each boardCast 聚合 过滤 等等 BaseFunction
http://blog.csdn.net/derekjiang/article/details/9126185
8.一些参考资源 :
https://github.com/nathanmarz/storm
https://github.com/tdunning/storm-counts
https://github.com/nathanmarz/storm/wiki/Trident-tutorial
https://github.com/nathanmarz/storm-starter
https://github.com/mvogiatzis/first-stories-twitter/wiki/Algorithm-logic
理解了上面
Spont 的基本操作的执行顺序 作用 继承相应的ISpont 或其实现
理解了 上面
Sbold 的基本操作执行顺序 作用 继承相应的ISbold 或其实现
理解了上面分组 拓扑的概念
特别是那个
OutputCollector emit values 与 declareOutputFields declare Fields 关系后 ,一切都明确了
9 此文章是摘录网上各类文章总结
参考的主要是官方的文档 网上也有好多中文汉化版本
https://github.com/nathanmarz/storm/wiki/Concepts
https://github.com/nathanmarz/storm/wiki/Trident-tutorial
https://github.com/nathanmarz/storm/wiki/Tutorial
https://github.com/nathanmarz/storm/wiki/Guaranteeing-message-processing
https://github.com/mbonaci/mbo-storm/wiki/Storm-setup-in-Eclipse-with-Maven,-Git-and-GitHub
https://github.com/nathanmarz/storm/wiki/Distributed-RPC
https://github.com/nathanmarz/storm/wiki/Serialization
https://github.com/nathanmarz/storm/wiki/Lifecycle-of-a-topology
https://github.com/nathanmarz/storm/wiki/Spout-implementations
10 。可用的## maven源 pom配置
关注「黑光技术」,关注大数据+微服务